1994年至1999年我们移民蒙特利尔巳经五年多,为了让孩子们专心学习法文, 我们选择居住在南岸的小市镇La Prairie,这里华人比较少,因此我没有机会认识任何一位华人艺术家。
认识徐兆群先生是在1999年,由已故画家姚奎和华侨新报举办的“华夏之光”联合画展上。一下子遇到了十多位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华人画家,尤其在异国他乡,大家都非常高兴,即刻相互交换了电话和地址,从此以后我们这些华人画家, 彼此有了来往,由于我和徐先生同是上海人,因而倍感亲切。
我家在La Prairie,徐家在Brossard,同是在蒙特利尔市圣罗伦士河的南岸,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市镇,但相距并不太远,因此我们可以经常见面。移民来魁北克时,我们没有朋友和亲戚,随着生活中人与人的接触,陌生人慢慢就会成为朋友。 十多年来,我们夫妇和徐先生夫妇,就是这样成为几乎每星期见面一次的朋友。
每个星期,我们都会用电话约了徐先生夫妇,开车载他们同去吃午饭,聊天,之后就去不同的超市买水果、蔬菜和食物。我们之间对于这样的相处方式感到很有意思,一方面可以调济寂寞的移民生活,同时也可以谈谈我们各自对艺术的看法,聊些共同认识的朋友的消息,以及在中国的画友近况。
他在艺术上的见解很前卫,虽然众多的画家朋友们,以他的年岁为最大,但是我感到他思想上不保守,但也并非毫无保留地,盲目地去学习前卫,他是在传统的技法上加以适量的释放。由于他早期学习西洋画,后来又转学中国画,所以对于中西艺术有深刻的理解,无论在技法的运用上,还是在形式的表现上,都有他独特的见解, 因而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絵画方法。他的作品往往可以用画龙点睛来形容,早期作品, 画面色彩采用抽像形式的表达方式,然后加上一些飞鸟、海鸥等,就成为既抽像又写实的图画,每一幅都绝对是现代意念的艺术作品。他的国画也类似这样的表现方式。他喜欢用大笔,首先沾满墨色在宣纸上挥洒涂抺,然后按照水墨形成的形态进行加工,最后加上小船,或者牛马、人物等等。这些在大幅画面中的小小的动物,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点睛。
他对于自己的作品要求太过严格,在我看来,巳到了过份的地步, 他认为不满意的作品,都撕掉丢入字纸篓,我感到非常惊讶和可惜,曾经劝说他,这样太浪费了自己的艺术作品,因为作画当时的感觉,并非一定准确,画稿应该保留下来,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审视,也许将会改观初时的看法。后来他听了我的意见,在去世前几个月,告诉我说己积存了大批没有完成的画稿。那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,所以又提议他,快些画完那些未完成的画稿,或者应该先签名落款,以免浪费了他的艺术成果。最终可能是因为体力的关系,他没能完毕他最后的工作,这是十分让人遗憾和可惜的。所以徐兆群先生遗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,但是可以说,他的每一幅画都是精品。对于画的创作,他是非常执着的,他的挥洒涂抹,感性是主要的,在细致点睛的时候,就是他的理性和感性配合得最好的时候。这是我对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感觉。
他对于自己的作品要求太过严格,在我看来,巳到了过份的地步, 他认为不满意的作品,都撕掉丢入字纸篓,我感到非常惊讶和可惜,曾经劝说他,这样太浪费了自己的艺术作品,因为作画当时的感觉,并非一定准确,画稿应该保留下来,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审视,也许将会改观初时的看法。后来他听了我的意见,在去世前几个月,告诉我说己积存了大批没有完成的画稿。那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,所以又提议他,快些画完那些未完成的画稿,或者应该先签名落款,以免浪费了他的艺术成果。最终可能是因为体力的关系,他没能完毕他最后的工作,这是十分让人遗憾和可惜的。所以徐兆群先生遗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,但是可以说,他的每一幅画都是精品。对于画的创作,他是非常执着的,他的挥洒涂抹,感性是主要的,在细致点睛的时候,就是他的理性和感性配合得最好的时候。这是我对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感觉。
埋在泥土下的明珠
——再忆徐兆群先生
楼宝善
和
徐兆群先生十多年来的朋友交往,我们相处得很愉快。他性格比较率直,我们平时谈论的不止是艺术。我在上海出生至离开,曽经在中国生活过廿年,包括十七年在
上海,两年在祖籍浙江省余姚,一年在江西省南昌,因此我们可以经常一同回忆起当时困难时期生活的点点滴滴,有谈不完的话题。我们和徐生夫妇喜欢去广东酒楼
饮午茶,后来我们吃自助餐,这样比较自由,可以各取所需,不必相互迁就。我和他的交谈基本上都是在每星期一次的午餐桌上,我们谈家事,谈国事,谈天下事,
谈过去,谈现在,谈将来,可以说无所不谈。
在加拿大的移民生活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简单,对于艺术家来说,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进行艺术上的探讨,因而我们也更能够坦率地交流在绘画技术上或思想上的见解,大家对于艺术的看法都持开放的态度。
他
遗留下来的作品,一般都是小尺寸,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,他在创作完成一幅作品的过程中,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自己满意,否则就撕掉重来,或者左裁右
裁,把不满意的地方裁掉。这样的最后结果往往是一幅大尺寸的作品变成了一幅小尺寸的作品。虽然作品的尺寸小,但是画面的气魄还是很大,他的眼力直至去世前
仍然很好,所以最后加画上去的那些小昆虫、小动物、小渔船等,表现得栩栩似生。我曽经建议他改变这样的画画方式,但是他还是坚持这种高要求的习惯。作为艺
术家,一生中创作的艺术作品,必定会有差的作品,好的作品和精的作品,但是徐兆群先生要求自己的作品尽善尽美,精益求精,不能有半点不妥,所以他的作品让
人欣赏时感到舒适。在艺术道路上,他非常执着地按照自己的方式,黙黙无闻,不断探索高格调的艺术境界。他没有为自己办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画展,也没有
为自己出版过一本画册,在他故世后能有这样一个“徐兆群遗作展”,确实应了早期算命先生的预言:徐兆群是一颗“埋在泥土下的明珠”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